《黄帝内经》说"肝主筋",是支配肢体屈伸协调的"统帅";"脾主肌肉四肢",提供筋肉舒展运动的根本能量。当肝气的疏泄失调或脾土的运化无力时,筋失濡养、肌肉滞涩便成为震颤僵麻的源头。这提示我们:手部的异常,往往是内在体质失衡投射在身体细微之处的"镜像"。
根据临床观察及体质学原理,书写痉挛常关联的体质类型有:
肝郁气滞体质:
特点:手指抖颤在情绪波动、紧张压力下明显加剧,伴随胸口窒闷、频频叹息;女性或伴有月经失调。
预警信号:情绪波动后书写愈发艰难,甚至手指持续微颤不易平息。
脾胃虚弱体质:
特点:久写必疲累酸软,手部乏力而颤,手指僵紧似不听指挥;或伴气短乏力,纳差便溏。
展开剩余62%预警信号:工作强度稍增,握笔便感吃力异常,书写中必须反复中断休息,仿佛"力不从心"。
气滞血瘀体质:
特点:手指刺麻伴僵硬顽固,局部肤凉感、晦暗色沉,长时间书写后尤为不适。
预警信号:书写后手部冰冷难温,或局部轻微按压即有强烈不适,仿佛"血脉阻塞不通"。
35岁的中学语文教师陈老师,执教10年,近两年被书写痉挛折磨得苦不堪言。起初,他在批改作业时,右手食指、中指会不自觉地抽搐,字迹逐渐变得扭曲凌乱。随着时间推移,握笔超过 10 分钟,手部就会剧烈震颤,甚至无法正常书写板书,严重影响教学工作。
中医接诊后,观察陈老师面色萎黄,舌淡苔薄白,脉细弱,结合其倦怠乏力、头晕心悸等症状,辨证为气血两虚证。中医认为,气血亏虚,不能濡养筋脉,故而引发手部痉挛颤抖。
用药上,以除颤祛拘汤为基础方加减。方中人参、白术、茯苓、甘草健脾益气,当归、川芎、白芍、熟地黄补血养血,再加黄芪增强补气之力,鸡血藤、木瓜活血通络、柔筋缓急。
经过一个疗程的中药调理,陈老师手部震颤明显减轻,能正常书写板书半小时以上。继续巩固治疗两个疗程后,书写痉挛症状基本消失,字迹恢复工整,气血亏虚症状也得到极大改善。
发布于:北京市锦鲤配资-锦鲤配资官网-正规配资论坛-配资平台股票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